原标题:加快文旅融合发展,助力美丽环境向美丽经济转化——汕尾城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察民情惠民生助力百千万・人大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
7月17日,汕尾市城区人大常委会组织驻城区的市和部分区、镇人大代表,围绕“加快文旅融合发展,推动美丽环境向美丽经济转化”主题开展集中视察活动。
此次视察以“察民情惠民生助力百千万・人大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为契机,旨在深入了解城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实际情况,积极探索“美丽环境”向“美丽经济”转化路径,推动城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现代化滨海新城,助推汕尾全力打造东海岸重要支点。
多地点实地考察文旅发展现状
活动伊始,代表们首先来到海滨大道西沙滩公园。汕尾市交通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向代表们详细介绍了海滨大道西段海域生态修复项目的情况。
该项目通过沙滩修复工程,不仅改善了近岸海域水质和生物多样性,更将生态修复成果与旅游功能有机结合,打造出集滨海观光、休闲漫步、生态科普于一体的公共空间。代表们实地察看了项目的进展,对生态修复工作所取得的成效给予了肯定。
随后,代表们前往凤山街道屿仔岛,凤山街道办事处负责同志现场介绍了屿仔岛及周边文化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工程的建设情况。据介绍,该项目围绕“渔耕文化 + 海岛风情”定位,推进道路硬化、观景平台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完善等工程,同时修缮传统渔家民居,为后续引入民宿、渔家美食体验等业态奠定基础。代表们仔细询问了工程的规划、建设进度以及未来的运营设想,对项目的定位和发展潜力表示关注。
紧接着,代表们来到凤山妈祖文化广场,参观了汕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馆内展示了汕尾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风俗文化,如各地妈祖信俗、海陆丰戏剧等,让代表们深入感受了整个汕尾深厚的文化底蕴。代表们表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旅融合发展的宝贵资源,应进一步挖掘其价值,更好的融入旅游项目中。
座谈会深入交流,共话文旅融合发展
实地考察结束后,代表们返回汕尾市城区党政办公大楼三楼人大会议室召开座谈会。座谈会一开始,汕尾市城区政府有关负责同志汇报城区文旅融合发展的有关情况。近年来,汕尾市城区积极抢抓省委实施“百千万工程”重大机遇,以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为抓手,围绕“山海湖城康养地渔文旅体休闲都”的总体定位,突出“规划、业态、品牌、服务”四大举措,文旅市场持续升温。2025年1-6月,全区共接待外来游客132.64万人次,同比增长9.45%,创旅游收入13.23亿元,同比增长7.13%,走出了一条文旅赋能“百千万工程”的新路子。
会上,汕尾市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负责人同时介绍了凤山片区夜游经济规划,该规划以“视觉+消费+艺术盛宴”为核心,打造妈祖主题沉浸式夜游产品,分三大篇章设12个节点,通过灯光投影秀、互动装置等吸引年轻客群,目标成为区域旅游 “金字招牌”。
座谈会上,人大代表们根据实地视察的感受,并结合城区近几年文旅融合发展的情况,积极发言,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品牌打造与营销方面,代表们建议聚焦“海洋特色”,打造海上观光、冲浪等体验项目,对接内陆旅行社,吸引有“看海需求”的客群;同时强化IP建设,如打造“夕阳观景台”等特色节点,举办全国性摄影展、书画展。在基础设施与服务方面,代表们提出要完善硬件设施,增加停车场、旅游厕所,并提升清洁度;改善交通状况,在高铁站增设电梯、规范网约车和出租车管理,解决“拎行李难”和“拉客乱象”;加强长沙湾等片区的违停管理,引导使用大型停车场。
在文化注入与保护方面,代表们建议挖掘马思聪、黄旭华等名人故事,在凤山等景区设立“文化长廊”展示历史名人;优化部分项目的命名,使其更具文化特色,吸引更多游客。在管理与运营方面,代表们强调要规范民宿与酒店的价格,避免恶性竞争;明确景区垃圾清理、厕所管理的主体,避免“破窗效应”;加强导游培训,提升服务意识,让游客有更好的体验。
座谈会上,汕尾市城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林海指出,此次专题视察既是“察民情惠民生助力百千万・人大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之一,也是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助力城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他强调,城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滨海岸线、红色文化、渔耕民俗等资源,要立足这些资源禀赋,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要盯紧重点项目重要节点,提速建设运营,打造区域发展新引擎;要完善设施配套,软硬兼施,构建全域旅游支撑体系。同时,他希望全区各级人大代表要充分发挥作用,当好“民情收集员”“民生推动者”“民心凝聚者”,凝聚合力,谱写汕尾文旅融合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