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人大要闻
分享到:
人大代表就在身边|郑炳烈:“兵支书”扎根基层践初心,铸就双拥模范路
  • 2025-09-19 16:54
  • 来源: 南方+
  • 发布机构: 市人大办
  • 【字体:    

清晨的陆丰市河东镇后坎村,薄雾还未完全散去,郑炳烈早早起床到正在建设中的村老人活动中心查看现场。作为汕尾市八届人大代表、陆丰市十六届人大代表、河东镇六届人大代表,同时也是河东镇后坎村党委副书记,这位曾在武警部队荣立三等功的优秀士兵,早已将“为人民服务”的军魂深深融入血脉,转化为日复一日服务乡梓的坚实步履。

为退役军人解决后顾之忧

“军人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这是郑炳烈常挂在嘴边的话。

1978年出生的他,18岁入伍,在武警部队荣获“优秀士兵”称号并荣立三等功,军旅生涯锻造了他坚韧的品格和强烈的责任担当。1998年退役返乡后,他心中那份军人的赤诚从未褪色。为了让退役军人无后顾之忧,他主动走访周边企业,收集岗位信息,精准为10余名退役战友和2名现役军属找到了安身立命的“饭碗”。


退役军人子女的教育同样牵动他的心,他多方奔走协调,成功为10名退役军人子女打通了入园入学的“绿色通道”。每年征兵季,他都会深入适龄青年家中分享自己的军营经历,点燃热血青年的从军报国志,让参军光荣的信念在家乡薪火相传。

作为陆丰市“老兵工作室”的核心骨干,郑炳烈充分发挥优秀退役军人的示范作用,在基层矛盾纠纷调解一线活跃。

有一次,后坎村饲料店老板沈某板与燕埔村养殖户林某丘发生债务纠纷,双方剑拔弩张闹到派出所。郑炳烈带领后坎村老兵介入后,果断制止冲突升级,疏导双方情绪,经多轮耐心调解最终促成和解。像这样帮助村民解决纠纷、化解矛盾的例子还有很多,郑炳烈从中总结出一套“三心三力”工作法:耐心倾听、细心研判、公心处事,用亲和力拉近距离、用执行力解决问题、用公信力赢得信任。这套方法成为他化解矛盾的“制胜法宝”,村民只要有麻烦事总是第一时间想到他。

凝聚乡情力量谋发展

走进后坎村,昔日的泥泞土路变成如今宽阔平整的村道,曾经的闲置空地变成充满活力的文化广场,处处都能感受到村庄的变化。

郑炳烈巧妙将人大代表履职与村务工作深度融合,以“党建+红色传承”凝聚乡情。他带头捐出42万元,并积极发动热心乡亲反哺桑梓,累计筹集1300余万元建设资金,用于村里的文化中心、老人活动中心、牌坊、公路建设等惠民项目,推动后坎村实现美丽蝶变,村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提升。他还积极响应绿美陆丰生态建设号召,主动捐款支持村庄绿化,为家园披上生态新衣。

教育是乡村未来的根基,郑炳烈连续14年牵头发动教师节慰问活动,整合社会各界力量捐赠了价值68万元的教育物资,惠及师生超千人次。对于遭遇困境的乡亲,他还牵头建立起大病救助基金,累计筹措80多万元救命钱,为20多户深陷重疾泥潭的家庭托起了希望,并定期走访困难优抚对象,送去物资、协助申请救助,将党和政府的关怀化作实实在在的暖心服务。

脚踏实地丈量民情

翻开郑炳烈的履职登记本,农业和教育成为他履职工作的“高频词”。他提出支持陆丰生态甘薯申报国家地理标志的建议、关于规范高中管理促进县城高中均衡发展的建议,并参与了多场调研,积极推动建议从“纸面”落到“地面”。


从拥军优属的细致入微到乡村振兴的宏图画卷,郑炳烈始终坚信“群众的需求就是履职的方向”。他的履职足迹遍布田间地头和农家院落,通过常态化走访村民,把大家关于就业、教育、基础设施的家长里短、心头期盼,甚至是日常的“吐槽”,都认真记录下来,转化为精准的议案建议,借助陆丰市人大常委会为代表们开辟的履职平台“代表随手拍”,推动解决了一批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履职更便利了,推动解决问题的速度更快了,群众的笑脸也更多了。”郑炳烈说。


近日,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军区印发《关于表彰广东省双拥模范单位和个人的决定》,郑炳烈荣获“广东省双拥模范个人”称号。2023年,他还获评汕尾市“善美退役军人”和“善美好人”称号。这些荣誉,既是对他军旅荣光的回响,更是对他扎根基层、十四载如一日履职为民的生动肯定。

“家乡养育了我,我愿做一根扁担,一头挑起信任,一头担起期盼。”郑炳烈朴实的话语,正是“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基层人大代表担当最有力的注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2018 (C) All Rights Reserved   汕尾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办   粤公网安备 44150202000102号   粤ICP备06091199号
网站地图   


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汕尾市人大网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尾市人大常委会”门户网站,是否继续?